腫瘤的介入治療(interventional therapy),是一種血管內的治療技術,在醫(yī)學影像設備的導向下,利用穿刺針、導絲和導管等器械所進行的診斷與治療操作的統(tǒng)稱。介入治療是介于外科、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,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。經(jīng)過30多年的發(fā)展,現(xiàn)在已和外科、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。
介入治療應用數(shù)字技術,擴大了醫(yī)生的視野,借助導管、導絲延長了醫(yī)生的雙手,它的切口(穿刺點)僅有米粒大小,不用切開人體組織就可治療許多過去無法治療、必須手術治療或內科治療療效欠佳的疾病,如腫瘤、血管瘤、各種出血等。其突出優(yōu)點是:①患者創(chuàng)傷小、痛苦少;②定位準確;③全身毒副作用小;④患者愈合時間縮短。
介入治療五字訣
介入醫(yī)學技術可以用五個字簡單概括,即“通、堵、注、取、合”。
通——是指對體內各種管腔如血管、消化管、膽管、氣管、輸卵管等,因各種原因造成的狹窄、閉塞,進行開通和恢復管腔通暢的技術(如球囊擴張術、支架術等);
堵——與通相反,是對體內各種異常管腔(如破裂的血管、動脈瘤、腫瘤血管)實施封堵、閉塞的技術(支氣管動脈栓塞術、主動脈夾層覆膜支架腔內隔絕術等)
注——是將各種藥物直接注入體內血管、腫瘤等病變組織的技術;
取——是經(jīng)皮活體組織診斷,經(jīng)皮對體內異常積液、積膿引流,以及對病變和異物經(jīng)皮取出的技術。
合——介入-外科雜交手術。介入復合手術部利用先進的設備如飛利浦雙C臂血管造影引導下完成介入外科雜交手術,如巨型假性動脈瘤、頸內動脈閉塞等。
介入醫(yī)學技術真正達到了以較小的創(chuàng)傷取得較大的治療效果。而腫瘤介入治療是指在X線透視、數(shù)字減影下,將導管插入腫瘤血管,向腫瘤內注入化療藥物,同時將腫瘤的血管堵塞。腫瘤介入治療可用于治療肺癌、肝癌,也可用于治療頭頸部腫瘤、腎癌、胃癌、乳癌、胰腺癌、食管癌、膽管腫瘤、盆腔惡性腫瘤、四肢軟組織或骨惡性腫瘤等。
對于外科手術不能切除的腫瘤,可以用此方法達到姑息治療;也可通過灌注抗癌藥物后,使腫瘤縮小再行外科手術切除;還可用于腫瘤切除術后患者進行預防復發(fā)的動脈內灌注化療。這種治療的特點之一是灌注藥物濃度高,如肝癌肝動脈灌注比靜脈給藥的藥物濃度要高出100-400倍,高濃度化療可以起到大量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,又能減輕全身不良反應,所以成為抗癌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;其二是血管栓塞作用,腫瘤血管堵塞后,腫瘤組織因缺血而變性、壞死。因此介入治療對于局部腫瘤的療效比全身化療要好得多,局部灌注的藥物對全身腫瘤也能起治療作用。
腫瘤介入治療可分為經(jīng)血管和不經(jīng)血管兩大類。經(jīng)血管腫瘤介入治療包括:動脈灌注化療和動脈栓塞。而不經(jīng)血管腫瘤介入治療可大致分為:1、經(jīng)皮穿刺(或不穿刺)治療。如經(jīng)皮腫瘤內注射無水酒精、稀鹽酸或其他化療藥物;經(jīng)皮穿刺對腫瘤進行射頻消融、微波消融、氬氦刀治療、激光消融。經(jīng)皮HIFU刀(超聲聚能刀)治療。2、經(jīng)內窺鏡對腫瘤進行切除或消融,或進行注射藥物治療等。
腫瘤介入治療與其他治療方式對比
一、對于需內科治療類疾病,介入治療相對與內科治療優(yōu)點在于:
藥物可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,不僅可大大提高病變部位藥物濃度,還可大大減少藥物用量,減少藥物副作用。
二、對于需外科治療類疾病,介入治療相對與外科治療優(yōu)點在于:
1、它無需開刀暴露病灶,一般只需幾毫米的皮膚切口,就可完成治療,表皮損傷小、外表美觀。
2、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,從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險性。
3、損傷小、愈合時間縮短、效果滿意,對身體正常器官的影響小。
4、對于目前治療難度大的惡性腫瘤,介入治療能夠盡量把藥物局限在病變的部位,而減少對身體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。部分腫瘤在介入治療后相當于外科切除。
正由于以上諸多優(yōu)點,許多介入治療方法成為了一些疾病(如:動脈瘤、血管畸形、腦梗塞)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。
上一篇:沒有了 下一篇:沒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