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冬季來臨,氣溫逐漸下降。寒風乍起,天寒地凍的日子,人們的身體抵抗力也會隨之下降,特別是老年人,一些常見疾病往往在此時多發(fā)。
中風是老年人的常見病、多發(fā)病,在寒冷的冬季更易發(fā)生。而預防中風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控制高血壓,在高血壓治療中除了常規(guī)服用降壓藥物之外,還有一個容易忽視的重要方面就是低鹽飲食,控制鹽(鈉)的攝入。
前不久,國際權威醫(yī)學雜志《柳葉刀》一篇論文顯示,中國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是中風。中國是全球中風發(fā)病風險最高的國家,居民中風的風險率達到了39.3%。同時,中國男性的中風發(fā)病風險也是全球男性中最高的,超過了41%。研究發(fā)現中國高中風發(fā)病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鈉攝入,簡單來說就是鹽吃多了。
▲ 高鹽攝入導致中國高中風發(fā)病率
高鹽攝入引起血壓升高 成為中風重要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證實,人群的血壓水平和高血壓的患病率均與食鹽的攝入量密切相關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調查發(fā)現平均鹽攝入量很少的人群(如美國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和中國四川涼山地區(qū)的彝族居民)高血壓患病率很低,而且血壓隨年齡升高的趨勢不明顯。但當這些人群采用了鹽攝入量較高的“現代”生活方式后,血壓水平就會上升。我國北方人鹽攝入量高于南方人,高血壓的患病率也呈北高南低的趨勢。
▲ 刊登于美國《循環(huán)》雜志的中國高血壓情況最新調查結果顯示,隨著經濟發(fā)展和生活水平提高,過去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呈“北高南低”的特點正在逐步發(fā)生改變,南方部分地區(qū)高血壓患病率已明顯提高
研究者通過大量的實驗得出這樣幾種結論:鹽中的鈉離子過多引起水鈉潴留(讀:zhūliú,指液體與氣體在體內不正常地聚集停留),導致血容量增加,血壓上升;引起細胞(包括平滑肌細胞)水腫,使血管腔變窄;增加血管對兒茶酚胺類縮血管因子的敏感性;細胞內鈉離子增加后會抑制鈉-鈣交換,使細胞鈣排出減少,導致血管平滑肌內鈣離子濃度上升而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?梢哉f,鈉離子具有調節(jié)血容量、血管彈性和血壓的功能,這就決定了它與高血壓之間的不解之緣。
而高血壓已成為腦中風最為重要的危險因素,研究顯示80%的中風與高血壓相關。
上海藍十字腦科醫(yī)院神經內科主任指出,高血壓是為數不多的既增加腦梗死又增加腦出血的危險因素,血壓越高,中風風險越高。收縮壓每升高10毫米汞柱,中風的相對發(fā)病風險增加49%,舒張壓每升高5毫米汞柱,中風相對發(fā)病風險增加46%;收縮壓每升高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每升高10毫米汞柱,中風的死亡率翻倍。
▲ 高鹽攝入引起血壓升高 成為中風重要危險因素
為什么中國人會吃這么多鹽?
人們常說“菜淡了不香”“吃鹽少了沒勁兒”,愛吃鹽是愛它的咸味,而這種味道來自食鹽中的氯化鈉。
鈉對人體非常重要,是保持血漿容量、酸堿平衡、神經脈沖傳導和正常細胞功能的必要營養(yǎng)素。其實,除了鹽,不少蔬菜、水果、肉類和海產品也富含鈉。但過去,人們體力勞動量大出汗多,鈉離子會隨著汗液大量排出體外,大家又沒錢買多少新鮮蔬菜和肉類,只能靠多吃鹽補充鈉。
現在,人們的體力勞動量下降,也能吃得起“高級食材”了,但對咸味的喜愛卻留在了基因里。還按照以前的口味吃,鹽自然就吃得多了。
其次,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,人們在外就餐或點外賣越來越多。為了吸引顧客,很多餐館都靠高油高鹽增加香味。所謂“麻辣鮮香”,都離不開鹽。有研究顯示,在餐館就餐通常要比在家烹飪多攝入近一半的油和鹽。
最后,我們還會吃大量的“隱形鹽”。現代食品工業(yè)在給我們帶來了更安全、廉價的食物的同時,但也增加我們的食鹽攝入量——很多加工食品看似是甜的,含鹽量卻很高。
中國人愛吃鹽“舉世聞名”,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表示,2010-2012年中國18歲及以上成年居民的鹽攝入量為10.4克,其中男性為11.1克,女性為9.6克,男性高于女性;城市成年居民的鹽攝入量為10.0克,農村為10.8克,農村略高于城市。
跟過去相比,中國人鹽吃的少了一些。但這一數據依然高于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》關于成人每天攝入鹽不超過6克和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提出成人每天攝入鹽不超過5克的建議。
更重要的是,現有的一些調查很可能低估了國人的食鹽攝入量。其中,成品食鹽只是中國人攝入鈉的來源之一,醬油等調味品以及咸菜等加工食品含有大量鹽分,但通常沒有計入鹽攝入量調查中。
▲ 醬油等調味品以及咸菜等加工食品也含有大量鹽分
少吃鹽可降低腦中風發(fā)病率
主任表示,高血壓是引發(fā)腦中風的最危險因素,減少鹽攝入可以降低高血壓發(fā)病風險。健康人如果每天將食鹽攝入量減少2.4克,平均收縮壓就可下降2.3毫米汞柱,舒張壓降低1.4毫米汞柱;如果高血壓患者將每天食鹽攝入量減少2.4克,收縮壓可降低5.8毫米汞柱,舒張壓可降低2.5毫米汞柱。健康人如果每天將食鹽攝入量減少2.4克,平均收縮壓就可下降2.3毫米汞柱,舒張壓降低1.4毫米汞柱;如果高血壓患者將每天食鹽攝入量減少2.4克,收縮壓可降低5.8毫米汞柱,舒張壓可降低2.5毫米汞柱。
據《英國醫(yī)學雜志》周刊的一篇研究報告,通過對歐洲、亞洲和北美洲超過17萬人進行的13項調查研究進行綜合分析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營養(yǎng)學合作中心以及歐洲改善高血壓學會聯(lián)合發(fā)表研究報告說,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成年人每日食鹽攝入量超過10克。
根據這項報告,如果將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,將使中風發(fā)生幾率減少23%,并使心血管疾病發(fā)生率降低17%。也就是說,每年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減少125萬起中風和近300萬起心血管疾病發(fā)作。
▲ 減少食鹽攝入可減少高血壓及中風發(fā)病率
《健康中國行動(2019-2030)》建議:成年人每日“鹽不過5克”
不久前,國務院以及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員會推出《健康中國行動(2019-2030)》,提出了一系列促進居民健康的具體措施和需要達到的指標。其中,就包括加強營養(yǎng)和膳食指導,鼓勵全社會參與減鹽、減油、減糖。其中明確建議成年人每日鹽攝入量應控制在5克以內,新建議和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的建議保持一致,即成年人每日建議“鹽不過5克”(約少于一個普通啤酒瓶蓋裝滿的量),正式迎來減鹽的“5g”時代!
改變習慣并非易事,但值得去做。
目前,我國腦卒中發(fā)病率處于持續(xù)上升階段。中國國家卒中篩查數據顯示,我國40-74歲人群首次腦卒中標化發(fā)病率由2002年的189/10萬上升到2013年的379/10萬,平均每年增長8.3%。
俗話說“一人中風,全家發(fā)瘋;一人癱瘓,全家癱瘓”。即使不考慮社會效益,僅從自身健康考慮,我們也該少吃點鹽了。
生活中如何控鹽?
我們日常飲食中鈉最主要的來源是食鹽,不過,除此之外,“隱形鹽”是人們經常忽略掉的問題。味精、雞精、醬油、腐乳等調味品及話梅、薯片等加工食品中的“隱藏鈉”也是鈉的重要來源。有些食物即便吃起來不是咸的,也可能含有高鈉。這些食物吃多了,其實相當于過量攝入「鹽」。所以,平時在吃東西的時候,一定要當心這些“隱形鹽”。
▲ 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清淡,減少鹽攝入
日常生活中,建議從下面幾個方面做起,減少鹽的攝入:
1、學會使用“限鹽勺”,家庭烹飪少放鹽。減少食物中15-30%的鹽,往往不會影響菜的口味,在家養(yǎng)成使用限鹽勺的習慣,可控制烹調用鹽量。
2、減少使用醬油、耗油、豆瓣醬、味精、雞精、沙拉醬、番茄醬等調味品,從它們的食物成分表里可以看出,這些調味品含鹽(鈉)量不容小覷。
3、巧用替代法。利用醋、花椒、八角、辣椒、蔥、姜、蒜等天然食物提味,或使用新鮮的西紅柿、香菇、檸檬汁增加風味,可以減少我們對咸味的依賴。增加風味的同時,要注意少放糖,以免掩蓋咸味。
4、少吃高鹽食品,比如榨菜、咸菜等腌制或醬制食品。
5、多選擇新鮮的肉類、海鮮和蛋類,不吃或少吃添加了大量食鹽的加工食品和罐頭食品。
6、警惕“藏起來”的鹽。鹽可能隱藏在我們感覺不到咸味的食物中,比如方便面、掛面、堅果、面包、餅干、冰激凌等。
7、閱讀營養(yǎng)成分表。鈉是營養(yǎng)標簽必須標示的核心營養(yǎng)素之一,在超市購買食品時,多閱讀營養(yǎng)成分表,同類食品盡量選購含“鈉”量低的。
8、盡量減少在外就餐、少吃外賣,點菜前主動要求餐館少放鹽,少選擇那些提前加工好的菜肴或主食;可以選一些醬料單獨盛放的菜品,自己控制食鹽攝入量。
上一篇:重科研 育人才 |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(yī)院順利召開2019年度院級科研課題立項答辯會 下一篇:秋意濃濃 帕金森病患者的“寒冬”為何提前到來?腫瘤病灶發(fā)生腦轉移切勿驚慌。神經外科專家李志強主任提醒,有腫...【詳細】